
中国民航报2025年6月18日科教人才版报道
重庆机场培训学院(以下简称“学院”)作为重庆机场集团倾力打造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,依托理论教学、观展、研学、实践一站式教学体系,构建多维度的培训生态,为新时代民航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载体。
今年3月,学院正式开班投用,成为充实民航业培训体系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实践。区别于传统的“理论课堂”培训,学院立足行业需求和地域特色,创新构建了多维度、特色化的教育体系,如开发沉浸式红色研学课程,将红色精神与行业发展有机结合;打造展教融合、场景结合的一站式培训平台,实现理论教学与实景操作的深度交互;深化产教融合协同机制,开辟从理论认知到创新实践的能力提升路径。
红色研学 党建引领 形成民航培训新模式
作为区域民航人才培训基地,学院聚焦“党建引领”“产教融合”和“行业联动”。目前,学院已与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、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、广州民航职业学院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。“民航局党校重庆党性教育基地”“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重庆教学基地”“中国民用机场协会重庆培训基地”等已在学院正式挂牌,为全国人才培养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。截至今年5月,学院已累计完成800余人培训,涉及党建研学、思政教育、民航安全、国际化人才培养、经济管理、安全资质取证等多个领域,涵盖民航系统干部、民航从业者及上下游企事业单位人员等。
依托重庆丰富的红色资源禀赋,学院构建了覆盖不同历史时期和多元主题的红色课程矩阵,针对民航管理干部、技术骨干等不同群体,制订“红岩精神+安全管理”“抗战航空史+创新实践”等差异化实训方案,将红色文化中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、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、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,精准转化为推动民航安全运行、服务品质升级、临空经济创新的实践动能。
在近期举办的培训班上,重庆机场培训学院精心设计了“红岩精神溯源之路”,将白公馆、渣滓洞、红岩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地标串联成移动课堂,通过《红岩记忆》VR(虚拟现实)三维建模与动作捕捉技术,1∶1复原重庆解放前夕以及抗战胜利的场景,让参训学员深度感知历史情境,重构历史认知维度。
学员们普遍反映,这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,使思政教学突破平面化叙事的局限,真正收到了“见物、见人、见精神”的教育效果。与此同时,学院充分利用重庆机场内部的红色资源,提供重庆机场党建优秀示范点、重庆机场集团展览馆(重庆市第八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)等重要窗口供参训学员交流学习,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思政教育创新范式。
资源共享 协同育人 探索能力进阶新路径
学院以航空总部大厦、临空科创大厦为教学延伸场景,充分发挥会展资源优势,使学员在理论课程学习之余,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观摩数字化机场规划沙盘、入境航班垃圾无害化处理数智平台和科创企业的新技术应用等,一站式体验民航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,助力学员持续拓展行业认知维度。
此外,学院就坐落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内,能够实现与实际运营场景深度嵌合。全球最大单体卫星厅重庆机场T3B航站楼、机场孪生培训演练系统、入境航班垃圾智慧处理方舱、机场智能驾驶接驳等运营场景,为学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实践条件。
重庆机场培训学院工作人员表示:“学院还联合重庆市科技创新高地、新质生产力标杆企业打造了‘行走的课堂',共同开发智能制造、数字孪生、低空经济、智慧物流等产业场景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交互学习路线。”如此一来,就能够把企业实景转化为教学现场,引导学员将标杆企业的精益管理、流程再造等先进经验,转化为符合民航特色的创新解决方案,形成“学习—实践—转化”的能力进阶路径。
未来,重庆机场培训学院将持续围绕民航业发展新趋势,不断优化课程体系,创新培训模式,深化与民航行业和重庆市企事业单位的合作,共同打造民航人才培养“生态圈”,为民航业及川渝地区输送更多优秀人才。
(来源:中国民航报http://epaper.caacmedia.cn/zgmhb/mobile/2025/20250618/20250618_006/20250618_006_2.htm?sessionid=-1318737943#page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