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讯:当重庆机场的白衣天使在一线投入疫情阻击战时,他们的背后还有一群默默无声的“男子汉”。不同行业、不同岗位的他们,是白衣天使的翅膀,与白衣天使并肩作战,积极投身病人转运、防控输送、后勤保障等工作中,他们是重庆机场医疗救护中心救护车队。
争分夺秒,面对身体与心理的双重考验
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,救护车队承担起疑似患者、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转运工作。在保障应急救援和院前急救的基础上,繁忙的救护车队更加忙碌了......
凌晨3点10分,机场120救护车又一次出现在渝北区定点救治医院,“我都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转运患者了,现在情况特殊,转运压力特别大。”驾驶员杨帅介绍,为防止交叉感染,一辆车一次只能转运一名患者。加之每转运一次患者,车辆还得必须花费一定时间完成全车消毒等流程,转运压力随之增大。时间紧迫,值班当日,杨帅和同事们不是在转运的路上,就是在准备转运的路上。
凌晨4点半,杨帅完成救护车消毒,他准备趴在办公桌上休息一下。“转运不分昼夜,大部分国际航班都是半夜三更才落地,我们要24小时随时待命。”杨帅介绍,即便是休息他们也不会轻易脱掉口罩、手套等,因为重新穿戴防护不仅会浪费一套防护物资、还会耽搁出车时间。这样的紧张工作状态,已持续了26天。
想起白天挂掉妻子的电话,杨帅这才想起今天还未给家人报平安。虽然他的家离机场不过3公里,但是7天的时间里,他只回去过一次。杨帅说,害怕身上的沾了病毒,他唯一一次回家,他也只是站在门口远远望了望女儿。“说不害怕和担心是假的,每天转运发热病人,我其实心里也没底。”
/imgC8B05B23C90F915B48258515003A320C/$file/%E6%9D%A8%E5%B8%85%E6%8E%A5%E5%88%B0%E8%BD%AC%E8%BF%90%E5%8F%91%E7%83%AD%E6%97%85%E5%AE%A2%E7%9A%84%E6%8C%87%E4%BB%A4%EF%BC%8C%E7%AB%8B%E5%8D%B3%E7%A9%BF%E5%A5%BD%E9%98%B2%E6%8A%A4%E5%87%BA%E5%8A%A8%E3%80%82.jpg)
可敬的是,杨帅和同事们毅然选择了和白衣天使并肩作战,直面“病毒”,认真完成每一次转运,始终不曾懈怠。
6旬老员工:请上级批准我支援一线
“你赶紧吃口热饭,这趟物资我去送!”话音刚落,他就从同事手里抢过车钥匙,踏进夜色中。
这位抢活干的人名叫张晓平,今年60岁,还有大半年的时间就该退休了,他是救护车队年龄最大的一位老同志,同事们亲切地叫他“老张”。
抗击疫情,救护车驾驶员任务繁重,每个人几乎都是超出24小时不停息运转。考虑到老张的年龄最大,救护车队在规划一线值班力量时,第一个划掉了他的名字。
“那怎么能行?我年龄虽然大了,但我身体还是抗得住!”得知要给自己安排“特殊照顾”,老张果断拒绝。
“这个特殊时期,一线的弟兄太累了,我们几个老同志顶上几个小时,至少能让他们适当调整一下。老张说:自己在一线干了这么多年,一步一步走过来,明白此时此刻,一线最需要的就是支援。
/imgB1799175AC609F6048258515003A21C2/$file/%E5%BE%AE%E4%BF%A1%E5%9B%BE%E7%89%87_20200221183248.jpg)
在老张的坚持下,救护车队总算同意他分担一线的部分工作,并一再强调,一定要“保重身体”。从那天起,老张每次在集团公司01车值班结束后,便会来到车队待命。“我虽然没有年轻小伙子能熬夜,但我能做多少事就会做多少事!人多力量大!”顶替家里有急事的同事、帮忙拉医疗物资、替弟兄出趟车、给救护车消毒,只要是老张能干的活儿,他都抢着做。
“我今年60岁了,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为机场、为急救事业做点贡献了。”老张的眼里闪过一丝期许与不舍。
120救护车承载着生命的希望,作为一名救护车驾驶员,老张感到使命光荣、责任重大!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,他的内心将一直为生命发光。
保证每日三餐,当好白衣天使的“外卖员”
医疗救护中心抗疫工作启动以来,医务人员24小时运转忙得不可开交,没时间打饭,伙食成了一个“大难题”。
“我们去!”救护车队分队长王广明和他的弟兄们第一时间站了出来。
/img07192856F69EC56C48258515003A16F8/$file/%E5%BE%AE%E4%BF%A1%E5%9B%BE%E7%89%87_20200221101027.jpg)
带好口罩和手套,从盆里拿出热馒头,快速装进食品袋,用手绕几圈,打结。这是王广明正在分装馒头的场景。虽说是大大咧咧的东北男子汉,但王哥细心起来,可不比女性弱。
原来,王哥给“战友们”送了一两次饭后发现,伙食在路途中一来冷得快,二来容易被污染。思来想去,王哥准备带领同事对伙食进行二次包装。
“分装馒头的食品袋先打结,再装箱,不到用餐点千万不能打开箱子。”
“装稀饭的餐盒一定要封保鲜膜!保证不会洒。”
“二号医疗点的盒饭再数一下!别漏了。”
拿餐食、分装餐食、送餐食,一日三餐,王哥不厌其烦地和同事们重复每一个环节。现在,救护车队里,驾驶员们有一个临时“工位”,这里摆满了分装伙食用的包装材料,同时,这里还是一个临时用餐区,可供医务人员加餐、休息。
从大年三十开始,为保证全体“战友们”的一日三餐,救护车队已累计分装、运送超过6500人次的伙食。对此,王哥和同事们表示,“和医务人员相比,自己干的这点小事儿根本算不上什么。”他们的心里有一个共同目标:一定得让医务人员吃上热饭、吃饱肚子。
伤口好了又裂开,小伙子随身携带护手霜
“救护车的门把手使用次数最多,但消毒喷枪喷不了背面,只能用棉签沾消毒水多擦几遍。”
眼前的小伙子一边介绍消毒细节,一边小心翼翼擦拭救护车,在他眼里,此时的救护车好像古董一般精致可贵,一点缝隙他都不敢放过。
小伙子名叫周琪结,今年31岁,是重庆机场医疗救护中心的一名救护车驾驶员,从1月26日重庆机场对全部进出港航班旅客实行体温监测那天起,周琪结就身兼多职,除了负责发热旅客的转运工作,他还主动和同事们承担起了救护车的消毒工作。
承担车辆消毒工作后,周琪结平均每天要用专用洗手液洗20次手。不到半个月,周琪结的手背不仅开裂,甚至出现了流血的现象。正因如此,周琪结现在上班时不得不随身携带护手霜。
/imgB6E7761A60CA2D1348258515003A0C75/$file/%E5%91%A8%E7%90%AA%E7%BB%93%E6%89%BF%E6%8B%85%E6%B6%88%E6%AF%92%E5%B7%A5%E4%BD%9C%E5%90%8E%EF%BC%8C%E7%BB%8F%E5%B8%B8%E4%BD%BF%E7%94%A8%E4%B8%93%E7%94%A8%E6%B4%97%E6%89%8B%E6%B6%B2%E6%B8%85%E6%B4%97%E5%8F%8C%E6%89%8B%EF%BC%8C%E9%80%A0%E6%88%90%E5%8F%8C%E6%89%8B%E8%A3%82%E5%8F%A3%E3%80%82.jpg)
“干粗活难免会伤手,没事!”面对众人的关心,周琪结总是这样说。
可周琪结的心里知道,给救护车消毒,是一件精细活。他深知,方向盘、门把手、扶手这些消毒喷枪覆盖不了的地方,最容易藏病毒、细菌,必须靠双手用棉签或者纱布反复擦拭。这不仅是在保护旅客、保护“战友”、保护自己,也是责任所在。
在周琪结的团队里,流传这样一句话:尽管驾驶员不直接参与医学处置,但在医院干的活都事关人命,不管险情还是日常,我们都要全力。